top of page
搜尋
劉庭均
2022年6月21日
從西方的藝術到世界的藝術——談卡塞爾文件展第十屆與十一屆
求學期間參訪大型美術展覽時,往往抱有疑問,為何地緣政治與在地全球化等概念,常被作為展覽的主軸與論述?大學時所受的西洋藝術史教育,結束在八九零年代對於西方藝術自身的批判,並未與當代政治性的展覽論述接軌,這一弔詭的現象也作為一種常態,不被特別地提及與懷疑。
劉庭均
2022年6月7日
詩意的具現化——關於 Midjourney 的二三拙見
這篇文角度比較個人,筆者近兩三年埋首在媒體藝術於電腦文學和自然語言處理(NLP)之中的應用徘徊,見證 GPT-2 的開源直至玩了 GPT-3 的封測。剛好目前 Midjourney(以下稱之為MJ)在台灣大紅,從藝術的角度切入自然語言處理,便想寫寫一些想法拋磚引玉。目前的 MJ
提姆
2022年5月15日
藝術市場容不下藝術的自由
前言 拉里.高古軒(Larry Gagosian)曾經在《華爾街日報》中的訪談中說到:「其實沒有人真的需要一幅畫。畫商跟經營一家公司不同的是,他是一種為藝術創作價值的事,是一種對物品價值的共同信任行為,維持那個價值系統,是畫商責任的一環;他不只是在促成轉手而已,而是確保藝術...
劉庭均
2022年5月1日
我預判你的預判 — 對抗式攻擊與其藝術實踐
文/劉庭均 前言 檢視 Instagram 圖片時,網頁原始碼中會看到一行英文註解,例如 “May be an image of motorcycle and beach”(可能是一張包含摩托車與海灘的圖像),大致描述圖片上存在的物件、背景、角色。這些便是圖片的後設資料(M...
劉庭均
2022年3月21日
科技作為新視覺奇觀—簡述詹姆斯·布萊多與《新美學》
文/劉庭均 試著在 Google Map 上搜尋座標 48.565482, -123.577614,我們可以看到⼀架拖曳著 RGB 三⾊光的⾶機在加拿⼤深⼭中⾶⾏,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的影像?科技素養告訴我們這些地圖影像是忠於現實的,是透過環繞地球軌道的⼈造衛星所拍攝,顯然...
林彥翔
2022年2月17日
持續回授,不會消逝的噪音
那個與我擦肩而過的臺灣噪音場景 文 / 林彥翔 幾年前,那時還在新媒系的地下室就讀,幾個夜裡嘗試著將許多聲音碎片組成,當時也沒有那麼明確的目的,在拼拼湊湊間好像有一點模樣出來。那段時間著迷於認識臺灣90年代地下音樂場景,從各種資訊中拼湊破爛生活節(1994)、臺北國際後工業...
提姆
2021年3月14日
透過NFT藏家再次思辨NFT價值
日前數位藝術家Beeple的作品《Everydays: The First 5000 Days》以6900萬美元成交,再次將NFT的公信力鍍金。事實上在前陣子Beeple於佳士得拍賣以660萬美元賣出《CROSSROAD》之前,就已經有一位藏家Tim...
bottom of page